飯後總是腹脹難消?胃部隱隱作痛,甚至反酸、噯氣讓您坐立難安?您或許試過調整飲食、服用益生菌,甚至吃過胃藥,卻依然效果不彰,症狀反覆。作為中醫師兼物理治療師,我深知消化不良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讓我們從中西醫雙重角度,帶您深入了解消化不良的根源,並提供中藥調理與內臟筋膜手法的整合方案,助您徹底解決複雜腸胃問題!
胃腸動力不足:胃排空緩慢,食物滯留導致腹脹。
胃酸逆流或分泌失調:如胃食道逆流病(GERD)或幽門螺桿菌感染。
腸道菌群失衡:益生菌失調影響消化吸收。
內臟筋膜緊張:腹腔筋膜粘連或緊張,影響腸胃蠕動。
脾胃虛弱:脾主運化,虛弱則食物難以消化,導致脹氣、食慾不振。
肝胃不和:情緒壓力導致肝氣鬱結,影響胃腸功能。
濕熱內阻:飲食不節或濕氣積聚,造成胃脹、口苦。
腹脹、胃痛或灼熱感
反酸、噯氣或噁心
食慾減退或進食後不適
排便不規律(便秘或腹瀉)
疲倦、情緒低落(因腸胃影響全身氣血)
若症狀持續或伴隨體重減輕、黑便等,建議及早諮詢醫生,排除嚴重疾病。
一般人面對消化不良,常採取以下方法:
飲食調整:少吃油膩、辛辣食物,增加纖維攝入。
益生菌補充:改善腸道菌群,但效果因人而異。
西藥治療:如抗酸劑、質子泵抑制劑(PPI),短期緩解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掩蓋問題或引起副作用。
生活習慣改變:如避免飯後立即躺下、減輕壓力。
然而,這些方法對複雜或慢性消化不良往往效果有限,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針對不同體質和病因,採用個性化中藥調理:
脾胃虛弱型:以健脾和胃為主,常用藥材如黨參、白朮、茯苓,增強消化功能。例如「四君子湯」可補益脾氣。
肝胃不和型:疏肝理氣,常用柴胡、香附、陳皮,舒緩壓力引起的胃脹。如「柴胡疏肝散」適用於情緒相關消化問題。
濕熱內阻型:清熱化濕,常用黃連、薏苡仁、山楂,改善口苦、腹脹等症狀。
內臟筋膜鬆動術是針對內臟器官周圍的筋膜系統進行手法調整,改善臟器的活動度和功能。對於消化不良患者,主要針對:
中藥從內調和脾胃、疏肝理氣,針對病因根治腹脹、反酸;內臟筋膜手法釋放腹腔緊張,促進腸胃蠕動,快速緩解不適。兩者結合,標本兼治,提升體質,打破消化不良的惡性循環。作為中醫師與物理治療師,我將為您量身定制治療計畫,結合飲食建議與穴位按摩,讓您重拾腸胃健康!立即預約,告別不適,迎接輕鬆生活!
黃小姐是一位文職人員,長時間工作缺少運動,懷疑因工作忙碌以及缺乏活動而導致長期消化不良。她描述飯後常感胃脹、噯氣,伴隨輕微反酸和食慾下降,症狀持續近半年,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曾嘗試飲食調整與益生菌補充,但效果不顯,偶爾服用西藥也僅暫時緩解。經詳細問診與檢查,發現她壓力大、作息不規律,且腹部觸診顯示胃腸周圍筋膜緊張,結合中醫辨證,診斷為「脾胃虛弱兼肝氣鬱結」。
治療計畫結合中藥調理與內臟筋膜手法。中藥以柴胡疏肝散加減,加入陳皮、白朮、茯苓,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功能。同時,每週進行一次內臟筋膜療法,透過輕柔手法放鬆胃部與結腸周圍筋膜,改善腸胃蠕動,緩解腹脹。治療初期,黃小姐配合飲食建議,減少油膩食物,採少量多餐,並每日按摩足三里與中脘穴。
療兩週後,黃小姐反饋胃脹與噯氣明顯減輕,食慾逐漸恢復。經過一個月共四次筋膜療法與持續中藥調理,腹脹幾乎消失,反酸症狀大幅改善,精神狀態也更佳。她表示:「終於不用每次吃飯都擔心脹氣,生活輕鬆多了!」為鞏固效果,後續調整中藥為四君子湯,繼續健脾,並建議規律運動與壓力管理。
此案例顯示,中藥與內臟筋膜手法的整合治療能針對消化不良的複雜病因,從內調節脾胃、從外釋放筋膜緊張,快速且持久改善症狀。
【延伸閱讀】腸胃差都會肩頸痛?疼痛與它們的產地
【延伸閱讀】內臟筋膜放鬆方式,無需服藥改善腸胃不適、胃酸倒流
薈元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位於旺角,是一間致力揉合中西技術的診所,提供專業的中醫及物理治療服務,以自然方式找出身體治癒嘅最佳方案。如你有內科不適、痛症困擾,歡迎Whatsapp我們,查詢或預約參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