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你有發現你的膝蓋開始「抗議」嗎?上下樓梯膝頭痠軟無力、久坐起身時膝頭哥卡卡作響,甚至晚上膝蓋隱隱作痛影響睡眠……這些症狀真的只是「年紀大了」嗎?事實上,膝蓋痛背後可能隱藏著關節炎、肌腱發炎、或姿勢性問題,放任不管恐加速關節退化!
別讓膝蓋痛綁架你的生活!本文將解析常見膝痛原因,並揭密如何透過物理治療、運動強化及日常保養,有效解決膝頭痛、恢復活動力。無論你是長期久坐的上班族,還是運動愛好者,都能找到適合的膝頭痛解決方法!
不少人誤以為膝頭痛只是老年人才會出現的退化性問題,但事實上,膝頭痛在不同年齡層都十分常見。尤其是久坐的上班族、喜愛跑步或深蹲訓練的健身者,若忽視正確的姿勢與訓練節奏,往往提早出現關節痛楚。膝關節屬於承重關節,每天行走、站立、彎曲等動作皆靠膝蓋支撐,稍有結構問題或肌力失衡,便可能導致痛症。
年齡增長:40歲後膝頭關節軟骨自然退化,潤滑液減少 女性荷爾蒙變化: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加速膝蓋軟骨流失 遺傳體質:家族有關節炎病史者風險高2-3倍
久坐不動族:大腿肌力不足,膝關節負荷增加30% 運動過量族:每週跑步超過40公里,膝頭軟骨磨損速度加倍 高跟鞋愛好者:鞋跟超過5cm,膝蓋壓力增26% 錯誤運動姿勢:深蹲時膝蓋超過腳尖,傷害半月板
不對稱性的姿勢:因扁平足、盤骨旋轉、或者是生活的慣性,歪斜的姿勢導致其中一側膝蓋不自然扭動,並承受更大壓力。 肌肉緊張:如肌肉缺乏柔韌度,下肢避震及緩衝空間不足,會令膝蓋在走路時承受更大衝擊力。
體重超標:BMI每增加1,膝蓋負重多4公斤 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良會加速膝關節退化 骨質疏鬆:骨骼強度不足影響整體支撐力
需久跪/蹲工作者:裝潢師傅、清潔人員風險高 長期負重者:搬運工、護理人員膝蓋早衰10年 辦公室久坐族:髖屈肌緊繃導致膝蓋代償疼痛
膝頭痛的表現可因成因而異,常見包括: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最常見原因,多見於中老年人,因軟骨磨損導致關節疼痛、僵硬,活動時加重,休息緩解。
風險因素:年齡、肥胖、遺傳、關節過度使用。
髕骨軟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e)
髕骨軟骨退化,常見於年輕人或運動愛好者,表現為上下樓梯、久坐後膝蓋前方疼痛(「電影院徵」)。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自體免疫疾病,對稱性關節腫痛、晨僵,可能伴隨全身症狀(如疲勞、發熱)。
痛風性關節炎(Gout)
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尤其大腳趾,但膝蓋也可受累),突發劇烈紅腫熱痛,常與高嘌呤飲食相關。
假性痛風(Pseudogout)
焦磷酸鈣結晶沉積,症狀類似痛風,但多累及膝關節或腕關節。
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Runner’s Knee)
髕骨軌跡異常(如髕骨外移),常見於跑步、跳躍過多者,表現為膝蓋前側鈍痛。
半月板退化或撕裂 (Meniscal Degeneration/ Tear)
即使無外傷,半月板可能因長期磨損(如蹲姿、扭轉動作)而撕裂,表現為關節卡頓、腫脹。
滑膜皺襞綜合症(Plica Syndrome)
膝關節滑膜皺襞發炎,久坐或爬樓梯時疼痛明顯。
髕腱炎(Jumper’s Knee)
髕骨下方肌腱過度使用(如籃球、排球運動),表現為跳躍時疼痛。
鵝足肌腱炎(Pes Anserine Bursitis)
膝關節內側肌腱滑囊發炎,常見於長跑者或肥胖者,疼痛位於膝蓋內側。
膝關節根據生物力學是單一平面的關節,不同於肩同髖關節,它只能屈伸,任何其他方向的扭力很容易對其造成傷害。 急性疼痛處理方法是先減低膝頭炎症及痛楚,放鬆相關軟組織; 在穩定的情況或慢性疼痛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回復膝關節應有的機能,透過矯正運動一是減低膝關節的扭動,二是將壓力平均分擔於三個主要關節,三是平衡同一平面的肌肉運用。 以下是一些膝頭痛的物理治療治療方法:
先進行步姿檢查及評估,找出腳掌、腳腕、膝蓋及盤骨的活動協調,針對性改善下肢步行時的不當姿勢,減少膝蓋勞損的機會。
因痛楚及肌肉僵硬而限制膝蓋的活動能力,透過手法及針灸恢復關節正常可動幅度,配合動態伸展增加活動能力。
肌肉會因痛楚而減少活動或因受傷發炎而力量下降,針對性的鍛練能提升肌肉效能,加強在上下樓梯時對膝關節的保護。
透過矯正不良的姿勢和動作,以及提升身體感覺察知的能力,令膝蓋可在正常力學運動下活動,減少受傷或重覆性勞損的機會。
從中醫角度看,膝痛與肝腎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有關,治療上會根據「虛實寒熱」作出辨證:
風寒濕痹:疼痛偏重,遇冷加劇
氣血兩虛:隱隱作痛,伴乏力、氣短
腎虛骨痿:步履無力、夜間痛加重
針灸:選取委中、陽陵泉、血海、阿是穴等,活血止痛、疏通經絡
中藥調理:根據體質開立補腎壯骨、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方劑
拔罐、艾灸、推拿:改善氣血流通,減少積聚與僵硬
居家亦可進行以下方式輔助改善膝痛:
✅ 步姿與站姿調整
檢查自己是否出現「X型腿」、「O型腿」、盤骨歪斜、重心偏向一側等現象,必要時配合矯型鞋墊或運動輔助器。
✅ 肌力與柔軟度訓練
股四頭肌:坐姿抬腿
臀肌:橋式運動、側抬腿
拉筋:大腿後側、小腿三頭肌、髂腰肌等每日伸展
✅ 避免高風險姿勢
避免蹲得太低、膝蓋超過腳尖
減少長時間跪坐或盤腿
如果膝蓋痛出現以下狀況,應儘快求醫:
痛楚持續超過兩週以上,未見好轉
活動困難、無法蹲下或站起
膝蓋明顯腫脹、變形、熱感
突然腳軟、無力或失去平衡感
目前未有足夠研究證明存在軟骨再生的方法,醫學界仍持續研究軟骨再生的潛力與空間。研究實證指出現時最有效方法是預防勝於治療。
軟骨磨損後,能透過非手術及手術方式治療。非手術方式包括肌肉強化訓練、消炎止痛藥、玻尿酸、自體幹細胞注射、生長因子注射等。手術方式包括關節鏡手術、自體軟骨移值手術、關節置換手術等。
一般情況下考慮手術包括以下因素:
事實上考慮手術不限於以上因素,還需要考慮個人整體健康狀態、手術風險、復康治療的時間、財政因素等。建議做手術前應與骨科醫生了解一切風險,諮詢專業意見。
膝關節退化適合的運動會因應嚴重程度劃分:
薈元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位於旺角,是一間致力揉合中西技術的診所,提供專業的中醫及物理治療服務,以自然方式找出身體治癒嘅最佳方案。如你有內科不適、痛症困擾,歡迎Whatsapp我們,查詢或預約參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