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運動過後,如果你出現膝前疼痛,特別是打波跑跳過後,或是做gym操腳時候,髕骨肌腱炎(跳躍膝)可能是你問題的所在。每星期重覆性的壓力勞損,會刺激膝蓋下肌腱發生炎症,有機會誘發纖維化,令肌腱變得缺乏柔韌性更容易受到傷害。當跳躍膝問題一拖再拖,有機會會為膝蓋帶來永久性的損傷,演變成持續性的慢性疼痛,不論運動與否疼痛仍會影響生活。
處理跳躍膝問題關鍵在於運動量與休息的平衝、肌肉張力分佈、動作姿勢質量等,物理治療師將同你分享處理跳躍膝的機制。
跳躍膝之所以引起膝前疼痛,是因為在運動時髕骨肌腱受的負荷超出了它能承受的上限,而這個問題是重覆性累積所導致的。
髕骨肌腱超出負荷不代表一定是運動強度過高,其中更為常見是壓力不能平均分布在下肢的三個避震系統,四頭肌、小腿後肌群、深層足底肌肉。事實上只要同時令這三個系統避震功能效能提升,跳躍膝的問題就能大大舒緩,其後亦會提到調整的方法。
涉及重複跳躍、跑步或深蹲的活動可能對髕骨肌腱施加過度壓力,導致微撕裂和炎症。
膝部周圍肌肉的虛弱或緊繃,特別是股四頭肌和腿筋,可能影響髕骨肌腱的對齊和功能。
不良的跳躍或著陸技巧可能增加膝部和髕骨肌腱的壓力,促進肌腱炎的發展。
突然增加訓練強度或量(如過快提升鍛鍊強度)可能會使髕骨肌腱超負荷。
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或在硬地面上訓練可能會增加運動過程中膝部的衝擊。
跳躍膝症狀包括:
如何分辨跳躍膝與其他膝蓋有關的問題,以下是跳躍膝一般不會出現的症狀:
在跳躍膝出現的首三天,炎症及疼痛並非嚴重,我們一般建議PEACE原則的處理方法,以促進復原。
但當炎症及疼痛非常嚴重時,冰敷、消炎止痛藥及休息就會是第一線的處理方案。
下肢的三個避震系統是影響肌腱關節壓力的關鍵,當中包括四頭肌、小腿後肌群、深層足底肌肉。只要小腿及足底肌肉缺乏彈性,壓力便會集中在大腿肌腱及膝關節內,所以除了放鬆四頭肌,鬆解另外兩組肌肉對減輕跳躍膝的疼痛有很大的幫助。
運動滾輪、筋膜球、筋膜刀都是放鬆下肢肌肉相當有效的工具,除此之外,拉筋伸展亦能夠幫助減少疼痛及增加肌肉彈性。
從人體力學的觀點,身體的重心會影響不同肌肉與關節的受力狀態。比如深蹲時,髖關節的屈曲更多,更能夠將力量分散於臀大肌及膕繩肌等大肌肉,有助減少重量只集中於四頭肌及其髕骨肌腱。
另外跳躍及著地時,小腿及臀部肌肉越主動參與,同樣能夠避免衝擊力只集中在膝蓋附近,將肌肉受傷的風險最小化。
因痛楚及肌肉僵硬而限制膝蓋的活動能力,透過手法及針灸恢復關節正常可動幅度,配合動態伸展增加活動能力。
肌肉會因痛楚而減少活動或因受傷發炎而力量下降,針對性的鍛練能提升肌肉效能,進一步降低受傷風險。
透過矯正不良的姿勢和動作,以及提升身體感覺察知的能力,改善動作質量,減少受傷或重覆性勞損的機會。
為運動愛好者而設,可以透過變速、轉向及跳躍訓練,重塑身體條件反應,以回復原來運動能力。
主角是一個十幾歲嘅中學生,佢好早就開始接觸健身運動,一星期佢有四日健身,除此之外學校校隊有兩日分別是短跑及籃球的訓練。
左右兩邊的髕骨韌帶都有發熱脹的現象,基本上在不活動的情況下已經有持續的痛楚,落樓梯特別困難。運動時或許因為腎上腺素的關係,痛楚不是十分明顯,但在完成運動後痛楚便會加劇。
第一次診症時,我幫佢局部針灸一些肌腱韌帶,以及一些肌肉放鬆手法,可見即時效果但後來得知不能持續。第二次診症股骨外側與股外側肌出現了筋膜沾連嘅情況,先做了筋膜嘅釋放,然後再手法針灸,除咗痛楚就明顯減少,亦開始能夠上落樓梯都沒有太多痛楚。
在第三次治療時,我哋開治本體感覺察知及反應的訓練,特別是四頭肌、小腿後肌及臀大肌的協調訓練,運動後的痛楚程度及時間亦開始減少。其後亦同佢重新製定運動的時間表,避免健身訓練的內容過份訓練下肢的肌肉。
髕骨肌腱炎(跳躍者膝)在運動員和活躍個體中較為常見,當膝部出現疼痛和不適時,是否可以繼續運動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症狀的嚴重性、運動的類型和個體的康復進度。以下是一些考量因素:
1. 症狀的嚴重性
2. 運動類型
3. 專業建議
4. 康復訓練
5. 休息與恢復
當髕肌腱腱炎到了穩定慢性的階段,在重拾原來運動習慣前,建議整體強化下肢肌肉,避免壓力只集中於四頭肌、其肌腱及膝關節。
薈元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位於旺角,是一間致力揉合中西技術的診所,提供專業的中醫及物理治療服務,以自然方式找出身體治癒嘅最佳方案。如你有內科不適、痛症困擾,歡迎Whatsapp我們,查詢或預約參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