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懷疑自己有媽媽手,不妨嘗試以下常用的臨床測試方法:
將拇指包在其餘四指中握拳。
然後慢慢將手腕往小指方向傾斜。
若在拇指根部或手腕側感到明顯刺痛或拉扯感,很大機會為媽媽手症狀。
女性、40歲以上人群
重複使用手腕及拇指的工作(如抱嬰、打字、煮食)
手腕曾受傷或有疤痕組織,限制肌腱活動
懷孕或產後:因荷爾蒙變化導致筋骨鬆弛
風濕性關節炎、腕管綜合症等慢性疾病
拇指與手腕交界處腫脹及壓痛
拇指活動時出現「卡住」或「彈響」感覺
拇指背部至食指一線出現麻木或刺痛
肌腱滑動時發出「吱吱聲」
抬舉嬰兒、擰毛巾、打開瓶蓋等動作加劇痛楚
治療媽媽手需要透過檢查拇指肌肉、肌腱、手腕的小骨頭、以及橈骨的位置,將繃緊或錯位的地方放鬆或重整處理。治療媽媽手的第一步,是透過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檢查,找出拇指肌腱、手腕關節與橈骨位置的錯誤排列,並運用多種治療手法進行改善:
手法治療:放鬆緊繃的肌腱與筋膜,減少局部壓力
運動矯正:改善姿勢與拇指用力方式,避免重複性傷害
電療儀器:如超聲波、干擾波等,減輕發炎與疼痛
運動指導與護腕使用建議:教導正確使用護具,避免過度依賴
若想減少媽媽手復發與加重,可從日常生活中著手:
✅ 避免拇指重複性動作,如抱嬰時盡量使用整個手臂承托
✅ 做手腕伸展及強化運動,如手腕旋轉、拇指拉伸
✅ 使用冷敷與熱敷交替處理,有助紓緩局部發炎
✅ 適當使用護腕,但避免長期配戴,防止肌肉萎縮
✅ 保持良好睡姿與工作姿勢,減輕手腕壓力
懷孕及產後媽媽是媽媽手的高危群組,原因包括荷爾蒙變化、抱嬰頻率高、餵奶姿勢不當等。要預防媽媽手加劇,可從以下動作改善入手:
👶 改變抱嬰姿勢:使用整個前臂承托寶寶,避免單靠拇指及手腕支撐。
🍼 餵奶時加墊支持:在手肘與大腿間放置枕頭,減少手腕負擔。
🧼 換尿片時保持手腕自然直線,勿過度扭曲或向下壓。
🧤 穿脫嬰兒衣物或清潔時放慢動作,減少重複拇指夾捏。
📌 小貼士:照顧寶寶時,如手腕感到不適,可先使用冷敷,並於休息時做一些伸展動作,有助舒緩不適。
透過以下日常伸展動作,有助放鬆手腕肌腱、改善血液循環,達到媽媽手舒緩效果:
將手掌張開,另一隻手輕輕將拇指往外拉,維持15秒,重複3次。
一手伸直,手掌向下,另一手輕壓手背往身體方向拉,維持15秒。
再將手掌向上,同樣輕壓,舒展前臂肌肉。
手握網球或泡棉球,輕握輕放重複10次,可強化掌心與手腕肌肉群。
🧘 建議每天重複 1-2 次,特別適合在照顧寶寶或工作間隙中進行。
不論你是新手媽媽、上班族還是長時間使用手機的現代人,若出現手腕或拇指持續疼痛,千萬不要輕視。透過中醫針灸與物理治療的整合方式,能從根源紓緩媽媽手,讓你回復自在生活。
除了以下情況,一般不建議長時間使用護腕,避免前臂肌肉過份依賴進一步弱化。
治療師建議:
薈元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位於旺角,是一間致力揉合中西技術的診所,提供專業的中醫及物理治療服務,以自然方式找出身體治癒嘅最佳方案。如你有內科不適、痛症困擾,歡迎Whatsapp我們,查詢或預約參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