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在運動或日常活動中不小心扭到腳(拗柴),當下雖然十分疼痛,但心想「反正只是普通扭傷,休息幾天就會好了吧?」這個想法可能讓你需要付出更長時間治療腳踝。最常見的腳踝扭傷是外側踝關節扭傷,其次是內側踝關節扭傷和高踝扭傷。不同腳踝扭傷涉及不同結構及組織,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未經適當治療的急性扭傷患者,最終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定,造成反覆拗柴、腳踝疼痛、還有機會因為代償而引發膝痛、腰痛等等。
拗柴通常發生在一瞬間。當我們運動時突然改變方向,或在不平整的地面行走時,腳踝可能會產生過度的扭轉動作。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或是在疲勞狀態下運動,都會增加拗柴的風險。而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先前扭傷未完全康復就重返運動,這會大大提高再次受傷的機率。
拗柴後即時症狀包括
1-2小時內陸續出現的症狀:
拗柴後若出現以下症狀,建議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聽到明顯的「啪」一聲
✓ 無法負重行走
✓ 嚴重腫脹或瘀青
✓ 疼痛持續超過24小時未改善
【延伸閱讀】拗柴消腫及拗柴處理方法 | 如何加速康復時間
最常見的拗柴類型(約佔所有拗柴的85%)。主要發生機制是腳部內翻(內側歪斜)時,使外側韌帶過度拉伸或撕裂。
涉及的三條主要韌帶依受傷順序:
症狀特徵:
較為罕見(約佔所有腳踝扭傷的10-15%),主要影響三角韌帶(Deltoid ligament)。
受傷機制:
症狀特徵:
比較複雜且恢復時間較長的傷害類型,涉及脛骨和腓骨之間的韌帶結構。
主要影響:
特殊之處:
症狀:
Danis-Weber分型通過腓骨骨折高度與下脛腓聯合間的位置關係進行命名的分型方法。
【延伸閱讀】拗柴後韌帶撕裂? 物理治療師教你拗柴處理方法
第一級扭傷:
第二級扭傷:
第三級扭傷:
在腳踝扭傷後6小時內,我們一般建議PEACE原則的處理方法,以促進復原。
隨著急性疼痛和腫脹的消退,患者將進入下一階段的復健,此階段著重於提升關節靈活度、增強肌力、本體感知和一系列其他功能性目標。復康訓練可能包括以下項目:
扭傷後一般因為腫脹後粘連或痛楚而限制腳踝活動能力,透過手法及針灸恢復關節正常可動幅度。
肌肉會因扭傷而減少活動或因受傷撕裂而力量下降,針對性的鍛練能提升肌肉保護腳腕關節的能力。
韌帶受傷會影響本體感覺受器的功能,透過一些姿勢動作、平衡板訓練,改善平衡力預防二次受傷。
為運動愛好者而設,可以透過變速、轉向及跳躍訓練,重塑身體條件反應,以回復原來運動能力。
物理治療師在慢性重覆腳踝扭傷的治療及處理分為兩部分。
拆解:手法針灸、或筋膜刀鬆解粘連筋膜;復位手法重新對回腳踝小關節,先令腳踝恢復基本功能。
重組:由淺入深的肌力鍛練、本體感覺及平衡訓練,令長久失能的腳踝重拾功能,恢復運動能力。
黃小姐喺三月份嘅時候喺馬路縛位內翻拗柴,之後外側腳腕痛就一直持續。基本上每步走路都會有一些痛楚,走樓梯更是要逐級逐級落。
佢一開始睇咗個醫師同佢用針灸去治療拗柴受傷嘅肌腱韌帶,睇咗五六次消咗腫但仍有痛楚。之後佢搵咗一個物理治療師,同佢做咗一些衝擊波,亦教咗佢做平衡嘅訓練,但不論係痛楚或者平衡都沒有得到改善。
第一次診症時,我幫佢針灸一些肌腱韌帶,以及一些關節放鬆手法,可惜效果不佳。第二次診症留意到黃小姐原來在拗柴後,腳踝外側及至腳掌外側都有筋膜沾連嘅情況,先做了筋膜嘅釋放,然後再手法針灸,佢嘅痛楚就明顯減少,亦開始能夠自如上落樓梯。
治療咗4次後黃小姐反映,有一次佢跑步追巴士時,發現腳腕靈活度有不足,發力也有問題。檢查下得知佢腳腕嘅感覺受器並不正常,用了本體知覺-深層肌腱反射治療法(P-DTR),重啟韌帶的本體感覺受器,加上腳腕嘅平衡訓練,佢整體情況都已經好轉了八九成。
扭傷後如出現以下徵狀:
建議先睇醫生作詳細檢查,確認沒有韌帶撕裂或骨折,隨後按醫生提示休息及接受物理治療。
如只有輕微痛楚及腫脹,仍能走動,可按個人經驗選擇相應的專業人仕處理。
X光主要反映患處的骨骼狀態,包括是否有骨析及關節脫位,並不能顯示軟組的的損害程度。
磁力共掁MRI能顯示出骨骼、肌肉、筋腱、韌帶等組織是否受損,亦能顯示出該患處的腫脹程度。
薈元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位於旺角,是一間致力揉合中西技術的診所,提供專業的中醫及物理治療服務,以自然方式找出身體治癒嘅最佳方案。如你有內科不適、痛症困擾,歡迎Whatsapp我們,查詢或預約參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