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水不平衡,醫學上稱為梅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是一種影響內耳的慢性疾病。這個疾病會導致反覆發作的眩暈、聽力損失、耳鳴和耳脹感,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在我們的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中,我們經常遇到被這個疾病困擾的患者。
耳水不平衡是一種內耳疾病,主要影響控制聽力和平衡的器官。內耳中有一個複雜的系統叫做迷路,裡面充滿了一種叫做內淋巴液的液體。當這個液體的產生和吸收失去平衡時,就會導致內淋巴液過多,壓力增加,進而引起各種症狀。
這個疾病通常在30-50歲之間首次發作,女性患者略多於男性。大多數情況下只影響一側耳朵,但約15%的患者可能兩側耳朵都受影響。疾病的進展通常是間歇性的,患者會經歷發作期和緩解期的交替。
患者會感到自己或周圍環境不斷旋轉,甚至無法站穩或行走。這種狀況多與內耳平衡系統失調有關,例如耳石脫落、內淋巴水腫或耳道感染。
根據統計,約三分之一成年人曾經歷眩暈,當中以40歲以上人士最常見。
若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早接受評估,以釐清是否屬於耳水不平衡,並尋求合適的中醫治療或物理治療方案,以免影響日常生活與安全。
耳水不平衡的發作期和緩解期均有不同症狀:
階段 | 症狀描述 |
---|---|
急性發作期(第一期) |
|
中期發作(第二期) |
|
晚期發作(第三期) |
|
在發作之間的緩解期,患者可能感覺相對正常,伴隨輕微的平衡不穩,例如日間虛虛浮浮的感覺,以及持續性耳鳴伴隨輕度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是梅尼爾氏症的重要特徵之一,通常表現為:
許多耳水不平衡患者都會同時出現聽力減退的問題,這正是耳水不平衡的典型表現。在疾病初期,患者往往發現低頻聲音變得模糊不清,例如聽不清楚低沉的聲音,在與人對話時需要格外專注才能理解。
隨著病情發展,聽力問題可能逐漸擴展到各個頻率,不僅低頻聲音聽不清,連日常對話中的高頻聲音也變得困難。雖然每次急性發作結束後,聽力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如果疾病長期反覆發作而未得到妥善控制,最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聽力損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溝通和生活品質。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除了出現頭暈、耳朵脹滿等症狀外,還開始有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切勿掉以輕心。及早尋求專業治療,積極控制病情,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聽力,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聽覺損害。
造成耳水不平衡或頭暈的原因眾多,最常見的是與內耳平衡系統相關的疾病,其中以「耳水不平衡」為主因之一。內耳負責人體的平衡感知,一旦功能失調,便會產生旋轉感、步態不穩、甚至噁心嘔吐等症狀。
分類 | 相關原因 |
---|---|
耳科疾病 | – 耳水不平衡(如梅尼爾氏綜合症) – 耳石脫落(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 中耳炎、內耳炎等 |
血管與神經問題 | – 頸椎性眩暈(頸椎壓迫血管影響供血) – 高血壓、低血壓、貧血 – 腦血管問題(如小中風) |
情緒與壓力相關因素 | – 長期焦慮、緊張 – 睡眠不足、慢性失眠 – 自律神經失調 – 自體免疫疾病 |
由於耳水不平衡成因多樣,若反覆出現眩暈或疑似「耳水不平衡」症狀,建議儘早接受中醫辨證評估或物理治療檢查,釐清源頭再對症治療,解決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會引發多種類型的眩暈,根據成因不同,治療方法亦有差異。以下為幾種常見耳水不平衡類型,並介紹每種耳水不平衡的對應解決方法:
BPPV耳石移位 是耳石脫落到內耳半規管所致,是最常見的耳水不平衡類型,佔眩暈個案的 20–30%。多見於 40 歲以上人士,女性較多。
耳石移位特徵:
突然改變頭部位置時出現旋轉性眩暈(如起床、轉頭)
發作時間短,數秒至數分鐘內消退
有時伴隨惡心、平衡不穩
耳石移位解決方法:
✅ 耳石復位:由物理治療師評估耳石位置,進行對應的復位手法
✅ 中醫針灸:配合針灸加強內耳循環、減少復發
✅ 平衡訓練:穩定前庭系統功能
【延伸閱讀】耳石移位知多少: 成因、症狀與耳石復位治療
此病源自病毒感染後影響前庭神經,是第二種耳水不平衡的原因。症狀導致突發性持續頭暈,最常見於 30–50 歲年齡層。
前庭神經炎特徵:
發作時為持續性眩暈,可能長達數天
常伴隨噁心、嘔吐
不涉及聽力變化或耳鳴
前庭神經炎解決方法:
✅ 中藥治療:如天麻鈎藤飲等,有助舒緩頭暈、抗病毒
✅ 針灸療法:調節自律神經,促進恢復
✅ 平衡訓練:幫助神經功能復原,防止後遺眩暈
梅尼爾氏症也是耳水不平衡常見的類型,是與內耳積液相關的慢性病,發病率約為 0.12%,多見於 20–50 歲。
梅尼爾氏症特徵:
發作性眩暈,持續數小時
通常伴有耳鳴、耳塞、聽力波動
多次發作後可能導致永久性聽損
梅尼爾氏症解決方法:
✅ 中藥治療:選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等方藥,平肝潛陽、化痰止暈
✅ 針灸治療:穩定內耳循環、調節平衡
✅ 日常生活管理:減鹽、避刺激、情緒調整
這是與頸椎功能障礙有關的眩暈,佔眩暈個案約 15–20%,與長時間低頭、姿勢不良有關。
頸因性眩暈特徵:
在低頭、轉頭、抬頭時眩暈加重
常見頸部緊張、僵硬、肩頸痛
有時伴隨頭痛、眼花
頸因性眩暈解決方法:
✅ 物理治療手法:針對頸椎錯位、肌肉緊繃進行矯正
✅ 針灸:放鬆肩頸肌肉、改善局部循環
✅ 中藥調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延伸閱讀】肩頸痛又頭暈頭痛?物理治療師拆解頸椎性頭暈
耳水不平衡/頭暈的成因繁多,症狀相似,單靠自我判斷難以準確分辨。我們的團隊會透過以下方式為你作出精準診斷:
🧾 詳細病史詢問:發作時機、頻率、誘因等
🧠 眼震檢查:分析眼球運動,協助辨別耳石問題
🧍♂️ 平衡測試:評估前庭功能與身體穩定性
🦴 頸椎活動度檢查:評估是否與頸椎相關
📍 定位測試:進一步判斷半規管受影響情況
耳水不平衡發作時,立即處理的方法:
環境調整:
我們團隊結合中醫診斷與針藥治療、西方物理治療手法與運動訓練,為每位患者度身設計最合適的耳水不平衡解決方法:
針灸:刺激經絡、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內耳供血
中藥調理:辨證用藥如白術、天麻、鈎藤等,扶正祛邪、止暈止嘔
耳石復位:快速矯正耳石錯位,改善 BPPV
手法治療:鬆解肩頸肌肉、還原結構,改善頸因性眩暈
針灸放鬆肌肉:加快血液循環與放鬆頸部
前庭平衡訓練:重建大腦與前庭系統的協調,預防復發
若你經常感到頭暈、天旋地轉、耳悶或站不穩,歡迎預約專業團隊進行耳水不平衡全面檢查與個人化治療建議。
背景
這位35歲的女士從事文職工作,經常使用電腦,半年前開始出現眩暈症狀。最初只是偶爾轉頭時感覺暈眩,後來逐漸加重,甚至影響日常工作。看過耳鼻喉科,服用藥物效果不明顯。現在早上坐起時天旋地轉,持續1分鐘,有時更伴有嘔吐的感覺。胃脹有胃氣,大便偏爛。
診斷評估
中藥調理
病人體質脾虛夾濕,因此腸胃不適的症狀明顯,臨床上需要處方健脾化痰熄風的中藥去止暈止嘔,改善脾胃功能。
物理治療
治療師為病人進行耳石復位法,把移位的耳石回復至正確位置,以減少眩暈感覺。同時亦配同針灸、手法治療等等去鬆解女士的肩頸肌肉,以全面改善眩暈問題。
治療效果
第一次治療後眩暈感覺已經有所減輕,完成6次療程後眩暈基本已經穩定。
針對耳水不平衡(如梅尼爾氏綜合症、耳石脫落等)反覆發作、頭暈耳脹、聽力下降等困擾,我們提供中西整合的綜合治療方案,以解決耳水不平衡。
由中醫師親自診症,辨證施治,配合個人化中藥處方止暈止嘔,健脾益氣防止耳水不平衡復發,同時由物理治療師進行耳石復位、肩頸肌肉放鬆、針灸刺激神經系統及前庭功能訓練,協助身體重建平衡感。
此多方位介入方式,能針對耳水不平衡病因、改善症狀、減少復發,有效幫助患者重拾穩定的日常生活。
*為確保治療質素,每日限診人數。建議提前預約,以便安排充足診療時間
很多患者擔心耳水不平衡(如梅尼爾氏症)是否只能反覆發作、無法根治。其實從中醫與物理治療的結合角度來看,透過針對成因的綜合介入,是有機會控制病情、穩定體質、減少甚至斷尾復發的。
🔸 中醫:調和脾腎、祛濕化痰、疏通經絡
中醫認為耳水不平衡多與「腎虛、脾弱、痰濕、氣血不暢」有關,治療會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辨證施治,透過中藥、針灸與食療,由內調理體質,減少眩暈與耳脹等發作機會。
🔸 物理治療:平衡訓練+耳石復位+肩頸放鬆
物理治療則可透過耳石復位術(如 BPPV)、前庭訓練改善平衡功能,並針對肩頸緊張、神經循環不良進行放鬆及刺激,減少因姿勢或血流因素引起的暈眩。
💡 關鍵在於早期介入+穩定治療
若能在早期階段就進行中西整合治療,並持續進行生活管理與體質調理,不少患者可以明顯減少發作頻率,甚至多年無復發,達到接近「斷尾」的狀態。
純音測試是診斷耳水不平衡最重要的檢查之一:
CT掃描主要用於:
醫生會進行以下手法檢查:
治療類型 | 內容與說明 |
---|---|
急性期藥物 | – 止暈藥(如胃復安、茶苯海明):減輕暈眩與噁心 – 鎮靜劑(如地西泮):穩定神經系統,緩解焦慮 – 類固醇:減少內耳發炎與水腫 |
預防性藥物 | – 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幫助體液代謝,減少內耳壓力 – 抗組織胺(如倍他司汀):促進內耳血液循環,減少發作 –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預防血管痙攣、穩定內耳環境 |
手術治療 (嚴重病例) | – 內淋巴囊減壓術:降低內耳壓力,減少眩暈發作 – 前庭神經切斷術:中斷傳送眩暈訊號的神經 – 迷路切除術:完全切除內耳,適用於嚴重單側病例 |
對於有聽力損失的患者:
壓力管理:
環境因素:
規律作息:
分類 | 內容 |
---|---|
限制鹽分攝取 | – 每日鹽分控制在 2-3 公克 以下 – 避免加工食品、醃製品 – 減少醬油、味噌等調味料使用 – 注意麵包、餅乾等隱藏鹽分 |
應避免食物 | – 含咖啡因飲品(咖啡、茶、可樂) – 酒精類飲品 – 高糖及高熱量食品 – 含人工添加劑、味精過多的加工食品 |
應多攝取食物 | – 新鮮蔬果與全穀類 – 優質蛋白(如魚類、雞肉) – 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菠菜) – 低鈉食品,有助控制體液平衡 |
建議補充營養素 | – 維生素 B 群:幫助神經系統功能 – 維生素 C:提升免疫力與抗氧化 – 鎂:放鬆肌肉、穩定神經 – Omega-3 脂肪酸:抗炎,有助循環 |
在耳水不平衡的緩解期,可適當服用一些食療湯水鞏固體質,減少耳水不平衡發作。
天麻燉雞湯:
白朮茯苓粥:
菊花決明子茶:
山藥薏米粥:
在耳水不平衡緩解期有不適的時候,可以按摩以下穴位以改善眩暈狀況。每個穴位每次輕輕按摩30秒。
聽宮穴:
翳風穴:
風池穴:
百會穴:
耳水不平衡是可以治療的。治療時間取決於成因和嚴重程度。例如單純的耳石復位問題,2-3次治療便可見效;若涉及頸椎問題或前庭功能失調,可能需要4-6次療程。我們的綜合治療方案結合中醫調理和物理治療手法,能更全面、更快速地解決耳水不平衡問題。
西藥止暈藥主要作用是抑制眩暈症狀,但未必能處理根本原因。眩暈可能由多個因素引起,例如:
因此需要準確診斷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我們的治療方案會從多角度評估,找出真正原因,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耳水不平衡是一種慢性疾病,通常不會自行完全康復。但通過適當的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症狀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發作頻率會減少。
磁力共振MRI等影像檢查主要用於排除腦部器質性病變,但許多導致眩暈的問題,如耳石移位、氣血不足、頸椎功能失調等,都無法從影像中顯示。我們會進行更全面的功能性評估,找出真正病因。
耳水不平衡本身不會遺傳,但某些容易導致眩暈的體質特徵可能有家族傾向,如前庭功能敏感、先天體質等等。我們的綜合治療不僅能改善症狀,還能通過中醫調理改善體質,降低發病機會。
雖然長期反覆發作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但完全失聰的情況比較少見。及早治療和控制可以最大程度保護聽力。
耳水不平衡雖然是一種慢性疾病,但通過綜合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很好地控制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關鍵在於早期診斷、規範治療,以及患者的積極配合。
在我們的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採用了中西醫結合的方式,為耳水不平衡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有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不要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規律的生活習慣,相信在專業治療下,症狀一定會得到改善。
薈元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位於旺角,是一間致力揉合中西技術的診所,提供專業的中醫及物理治療服務,以自然方式找出身體治癒嘅最佳方案。如你有內科不適、痛症困擾,歡迎Whatsapp我們,查詢或預約參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