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hatsApp
查詢或預約 Inquiry 1

中醫止咳懶人包:從感冒咳、氣管敏感到支氣管炎,一文教你分型止咳

為什麼咳嗽總是好不了?深入了解咳嗽背後的原因

 咳嗽是一種人體保護性的反射動作,主要功能是清除呼吸道中的異物和分泌物。然而,當咳嗽持續發生並成為困擾時,背後原因可能遠比表面看起來複雜。不論是感冒後遺症、季節性過敏、慢性氣管敏感、痰液積聚、支氣管炎,或是更嚴重的肺部慢性疾病,都可能導致頑固性咳嗽。

當治療方向與咳嗽實際成因不符時,問題不僅無法解決,反而可能使咳嗽情況拖延數週甚至數月之久。這就是許多人縱使反覆使用各種止咳藥,卻依然咳個不停的關鍵原因。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每一種咳嗽背後可能代表不同病機,要有效止咳,關鍵在於分型對治

cough

咳嗽的中醫治療

中醫學中,咳嗽不僅僅被視為一種獨立症狀,而是身體整體失衡的表現。《黃帝內經》早有記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意指咳嗽雖然主要與肺臟相關,但實際上可能涉及多個臟腑的功能失調。

因此,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透過全面分析患者的症狀群、體質特徵以及外在環境因素,辨別咳嗽背後的真正病機,才能制定精準有效的治療策略。分型對治是中醫治療咳嗽的核心理念,也是徹底解決久咳不癒問題的關鍵。

cough

三大常見咳嗽類型與對應止咳方法

1️⃣ 感冒後咳嗽

臨床特點

  • 初期可伴有痰液和咽喉疼痛,隨後轉為乾咳
  • 通常無發燒現象,但可能伴有輕微疲倦
  • 夜間或清晨咳嗽症狀明顯加重
  • 典型病程為感冒後持續咳嗽一至三週
  • 咳嗽聲音可從濕咳轉為乾咳,呈現「拖尾」特性

中醫止咳方法:

  • 清肺宣肺:疏通肺氣,恢復肺臟正常氣機
  • 止咳化痰:減輕咳嗽症狀,化解殘留痰液
  • 常用藥材:桔梗、陳皮、杏仁、紫菀、蘇葉

2️⃣ 氣管敏感型咳嗽

臨床特點

  • 對環境刺激極為敏感,冷空氣、霧霾、煙味、花粉等輕微刺激即可誘發咳嗽
  • 多為清痰或無痰,常伴有喉部癢感和胸悶
  • 清晨起床或夜間平躺時症狀加重
  • 咳嗽發作時陣陣不止,難以自控
  • 病程漫長,容易反覆發作,季節交替尤為明顯

中醫止咳方法:

  • 補氣養陰:增強肺氣,滋潤肺陰
  • 潤肺止咳:滋養肺臟,緩解氣道敏感
  • 常用藥材:太子參、北沙參、麥冬、玉竹、百合、前胡

3️⃣支氣管炎型咳嗽(急性或慢性)

臨床特點

  • 咳嗽持續時間長(超過三週甚至數月)
  • 痰液多樣化:可為黃綠色濃痰,或黏稠難咳出
  • 胸部感覺沉重,呼吸不暢,特別是清晨或晚間
  • 可能伴有輕度氣喘或胸悶
  • 天氣變化時症狀加重,反覆發作,難以根治

中醫止咳方法:

  • 健脾祛痰:調理脾胃功能,從源頭減少痰液生成
  • 潤肺化濁:滋養肺臟,促進痰液稀釋排出
  • 補氣養陰:適用於氣陰兩虛型慢性咳嗽
  • 針對藥材:陳皮、茯苓、半夏、杏仁、沙參、黃芪
cough

寒咳、熱咳、燥咳怎麼分辨?

寒咳

臨床特點

  • 咳嗽聲重而有力,痰液以白色清稀為主
  • 明顯畏寒症狀,常伴有流清鼻水、打噴嚏
  • 遇冷空氣、飲冷飲或吹冷氣後症狀加重
  • 每逢季節交替或氣溫驟降時易發作
  • 痰液不易咳出,胸悶感明顯

中醫止咳方法:

療方向

  • 散寒宣肺:驅散寒邪,恢復肺的宣發功能
  • 溫化寒痰:溫陽化氣,促進痰液稀釋排出
  • 推薦藥材:紫蘇葉、荊芥、細辛、生薑、干姜、麻黃

熱咳

臨床特點

  • 痰液黃稠黏膩,甚至帶有腥臭味
  • 咳嗽聲音粗重,痰不易咳出
  • 明顯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喉嚨有灼熱感
  • 常伴有口渴喜冷飲、面紅、小便黃赤等熱象
  • 情緒煩躁,夜間睡眠質量差

中醫止咳方法:

  • 清熱瀉火:清除肺部熱邪,降低體內火氣
  • 潤肺止咳:滋潤受熱損傷的肺臟組織
  • 化痰利咽: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咽喉不適
  • 常用藥材:桑葉、菊花、魚腥、黃芩、連翹、梨皮

燥咳(夜咳型)

臨床特點

  • 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難以咳出
  • 夜間咳嗽明顯加重,影響睡眠質量
  • 咽喉乾燥不適,聲音嘶啞
  • 常伴有手心熱、午後潮熱或盜汗症狀
  • 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舌體瘦小

中醫止咳方法:

  • 滋陰潤肺:補充肺部津液,緩解乾燥刺激
  • 養陰降火:滋陰以潛陽,熄滅虛火
  • 益腎納氣:適用於腎陰虛引起的咳嗽
  • 特效藥材:百合、沙參、川貝母、麥冬、石斛、枇杷葉

家用食療方案:簡單有效的止咳湯水詳解

湯水名稱功效主要材料
川貝燉雪梨潤肺止咳,適合乾咳雪梨、川貝、無花果、南北杏
生薑紅棗水暖肺驅寒,適合寒咳生薑、紅棗
魚腥草馬蹄水清熱化痰,適合熱咳魚腥草、馬蹄、蘆根
百合蓮子瘦肉湯養陰潤燥,健脾補氣百合、蓮子、瘦肉

止咳穴位按摩與日常保養

日常可配合以下穴位幫助止咳、化痰與保肺:

  • 列缺穴(手腕橫紋上方):宣肺解表

  • 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旁1.5寸):補肺氣

  • 定喘穴(第7頸椎下旁開0.5寸):止咳平喘

  • 合谷穴(手背虎口):調節呼吸道、散風解表

  • 中脘、足三里:健脾祛痰

每日每穴按壓1–2分鐘,有助加強療效。

久咳非小事,中醫重視「治本」

咳嗽雖然常見,但若反覆發作、久咳不癒,可能早已不只是感冒或過敏這麼簡單。中醫強調從體質調整證型分析入手,結合中藥、食療、針灸與生活管理,從源頭處理咳嗽問題,減少復發,重建呼吸健康。

治療日記- - 個案分享

COVID後咳嗽3個月,食極化痰素都仲有痰

(1) COVID感冒後成日喉嚨有痰

陳小姐在3月確診COVID後喉嚨一直有痰,導致喉嚨痕癢,一痕便想咳嗽,3個月來不斷服用止咳水、化痰素,食的時候好一些,但一停藥又開始多痰,由於工作需要大量說話,因此十分困擾。除了多痰,平常胃口也比較差,兼夾不夠氣,行快少少都容易氣喘,因此來求診中醫。

(2)治療情況

醫師為陳小姐診斷,判斷為脾虛夾濕兼夾氣虛的體質。新冠病毒耗損肺氣,因此確診後容易出現氣喘或不夠氣的情況。而脾虛的體質相對上容易生痰,因此有食完化痰素好D,但唔食又有痰的情況。治療需要健脾化痰兼顧益氣,從根本治療咳嗽情況。在服藥一周後,咳嗽已改善了一半,再服藥兩周便完全康復。

咳嗽中醫推薦

Jessie Lee
閱讀更多
感冒後成日有痰kick住喉嚨,撩到成日好想咳,黎睇左醫師2次就清晒D咳了~
婷婷
閱讀更多
本身有氣管敏感,一轉天氣好容易咳,朋友介紹下黎睇魏醫師,醫師仔細問症,開藥都好夾我,食左兩次都清得七七八八喇
Anson
閱讀更多
中左流感後日夜不停咳,咳到屋企人都怕左我,本身都唔信中醫,但醫師搞得掂我西醫都止唔到既咳!
DN
閱讀更多
止咳化痰一流!
上一篇
下一篇

常見問題

不是所有久咳都等於肺病,但超過3週持續咳嗽,建議及早就診。中醫會分辨是否感後咳、氣管敏感或支氣管炎等,針對體質與痰型處理,避免拖延惡化。

兩者有分別。氣管敏感多以乾咳、喉癢為主,受冷空氣或灰塵刺激即咳;哮喘則會出現氣喘、氣促、呼吸困難等。

市面止咳藥水多為鎮咳止癢,針對短期緩解症狀,無法處理根本。中醫強調辨證施治,咳嗽若源於痰濕、氣虛、肺燥,需以調理臟腑、祛邪扶正為本,效果較持久。

可以。中醫針對小兒體質較虛,會採用溫和的藥材與針灸/推拿方法,尤其針對反覆感冒、夜咳、痰多等情況,中醫治療安全性高且副作用低。

魏芷晴 註冊中醫師

內科主治醫師

魏醫師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中醫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曾坐診公立醫院及私營機構多年,熟悉臨床常見各位內科及耳鼻喉疾患如咳嗽、氣管敏感、耳鳴、耳聾、突發性失聰等等治療。

薈元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