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起身或爬樓梯,膝蓋就像被針刺一樣,痛到受唔到力?」 膝關節疼痛是許多人的日常噩夢,無論是久坐上班族、運動愛好者,還是年長者,都可能因不同位置的膝痛而困擾。內側痛讓你走路像踩釘子?外側痛在跑步時突然襲擊?或後側痛連蹲下撿東西都成挑戰?
這些疼痛並非無解!關鍵在於「痛在哪裡」——不同位置代表不同組織受損,從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肌腱發炎,到半月板損傷或神經牽涉痛,成因各異。別再忍痛硬撐或亂貼藥布,本篇帶你破解膝痛位置背後的警號,並提供實用解決方案,從居家緩解到就醫時機一次掌握,讓你找回行動自如的膝蓋!
常見成因:
退化性關節炎:內側軟骨磨損(常見於O型腿)。
鵝足肌腱炎:內側下方3-5公分處疼痛,好發於跑者、登山者。
內側半月板損傷:扭傷或長期負重導致,可能伴隨卡住感或積水。
內側副韌帶拉傷:運動時扭傷或外力撞擊。
急性期減少活動,令組織能夠修復,冰敷10-15分鐘/次。
訓練股四頭肌(如深蹲、直抬腿)、臀中肌(側躺抬腿)。
改正走路及上落樓梯姿勢,如膝蓋應要對齊第二腳趾。
若持續疼痛,需X光或MRI確認是否為半月板或韌帶問題。
常見成因:
髂脛束症候群:外側韌帶摩擦導致(常見於跑者、單車手)。
外側半月板損傷:突然轉身或跪姿壓力造成。
股二頭肌肌腱炎:膕繩肌過緊牽拉外側。
側身靠牆伸展、或使用滾筒放鬆外側大腿。
減少長時間連續訓練,運動之間足夠休息。
如側抬腿、蚌殼式改善臀部及膝蓋穩定度。
活用足弓及小腿彈性,分散聚在膝蓋的壓力。
常見成因:
貝克氏囊腫:關節液積聚成囊腫,可能伴隨退化性關節炎。
膕肌肌腱炎:過度使用(如爬山、爬樓梯)。
坐骨神經牽涉痛:下背問題放射至膝後。
伸展放鬆膕繩肌(如直腿坐立身體前屈)。
減少膝蓋過度彎曲及長時間負重受力動作。
慢性疼痛可熱敷或紅外線燈促進血液循環。
囊腫若過大或疼痛嚴重,需抽吸或手術。
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膝部屬於單一運動軸向的關節,主要執行屈曲和伸展動作,這與可多方向活動的肩關節或髖部截然不同。這種特殊構造使得膝部對於旋轉或側向的壓力特別敏感,容易因不當受力而受傷。
在處理急性膝部不適時,首要目標是控制發炎反應與緩解疼痛,同時需要放鬆周邊的肌肉與結締組織。當症狀趨於穩定或面對長期不適時,復健重點應著重於恢復關節正常功能,透過特定訓練達成三大目標:減少異常扭力、均衡分散關節負荷,以及強化同一運動平面的肌群協調性。
常見的臨床處置方式包括:
針灸治療:透過特殊針法促進韌帶與肌腱等軟組織的修復,同時有效緩解腫脹與疼痛
結構治療:運用精細的手法技術來改善組織排列,顯著提升關節活動度並減輕不適
精準電療:採用聚焦式聲波或光能療法,針對患處進行精準治療以加速組織修復
先進行步姿檢查及評估,找出腳掌、腳腕、膝蓋及盤骨的活動協調,針對性改善下肢步行時的不當姿勢,減少膝蓋勞損的機會。
因痛楚及肌肉僵硬而限制膝蓋的活動能力,透過手法及針灸恢復關節正常可動幅度,配合動態伸展增加活動能力。
肌肉會因痛楚而減少活動或因受傷發炎而力量下降,針對性的鍛練能提升肌肉效能,加強在上下樓梯時對膝關節的保護。
透過矯正不良的姿勢和動作,以及提升身體感覺察知的能力,令膝蓋可在正常力學運動下活動,減少受傷或重覆性勞損的機會。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膝部不適與肝腎功能失調及氣血循環障礙密切相關。臨床診治時,會依據「虛實寒熱」等辨證要點進行個體化分析:
▍常見證型分類
• 外邪侵襲型:症狀遇寒加劇,疼痛性質偏沉滯
• 氣血虧虛型:疼痛隱隱,伴隨倦怠、呼吸短促等表現
• 腎精不足型:行動乏力,夜間不適感尤為明顯
▍傳統調理方式
• 經絡刺激療法:選取膝眼、足三里等特定穴位,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草本配方調養:依個人體質選用滋補肝腎、活絡化瘀或驅散外邪的複方
• 外治療法組合:結合溫熱療法、負壓吸引及手法理筋,改善局部循環與柔軟度
這些調理方法需由合格中醫師根據具體辨證結果來制定,方能達到最佳效果。治療期間建議配合適當休息與功能鍛鍊,以鞏固療效。
主角是一個十幾歲嘅中學生,佢好早就開始接觸健身運動,一星期佢有四日健身,除此之外學校校隊有兩日分別是短跑及籃球的訓練。
左右兩邊的髕骨韌帶都有發熱脹的現象,基本上在不活動的情況下已經有持續的痛楚,落樓梯特別困難。運動時或許因為腎上腺素的關係,痛楚不是十分明顯,但在完成運動後痛楚便會加劇。
第一次診症時,我幫佢局部針灸一些肌腱韌帶,以及一些肌肉放鬆手法,可見即時效果但後來得知不能持續。第二次診症股骨外側與股外側肌出現了筋膜沾連嘅情況,先做了筋膜嘅釋放,然後再手法針灸,除咗痛楚就明顯減少,亦開始能夠上落樓梯都沒有太多痛楚。
在第三次治療時,我哋開治本體感覺察知及反應的訓練,特別是四頭肌、小腿後肌及臀大肌的協調訓練,運動後的痛楚程度及時間亦開始減少。其後亦同佢重新製定運動的時間表,避免健身訓練的內容過份訓練下肢的肌肉。
膝蓋內側痛確實常見於退化性關節炎(尤其O型腿患者),但並非所有內側痛都需換關節!
早期階段:可透過減重、肌力訓練(如直抬腿)、矯正走路姿勢(避免膝內扣)改善。
中期治療:PRP注射、玻尿酸潤滑或矯正鞋墊可能有效。
換關節時機:僅在嚴重變形、保守治療無效且影響生活時考慮。
若痛點在膝外側且於跑步後加劇,很可能是髂脛束摩擦導致!
急性處理:休息 + 冰敷,避免繼續跑下坡或長距離。
伸展放鬆:用滾筒按摩大腿外側髂脛束,或做側身靠牆伸展(如下圖)。
強化臀肌:臀中肌無力會增加外側壓力,可練習「蚌殼式(Clamshell)」提升穩定度。
調整跑姿:避免跨步過大,選擇緩衝較好的跑鞋。
若調整後仍反覆發作,需檢查是否伴隨半月板或韌帶問題。
膕窩(膝後)腫塊可能是關節液積聚形成的貝克氏囊腫,成因常與關節退化或發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
可能自行消退:若囊腫小且無症狀,可觀察 + 減少跪、蹲動作。
需積極處理:若腫塊變大、壓迫血管或神經(導致小腿脹痛),需就醫抽吸或注射治療。
治本關鍵:需處理根源問題(如控制關節炎),否則可能復發。
注意!若囊腫突然劇痛 + 小腿腫脹,恐為血栓,須立即就醫!
薈元中醫及物理治療診所位於旺角,是一間致力揉合中西技術的診所,提供專業的中醫及物理治療服務,以自然方式找出身體治癒嘅最佳方案。如你有內科不適、痛症困擾,歡迎Whatsapp我們,查詢或預約參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