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hatsApp
查詢或預約 Inquiry 1

拗柴後韌帶撕裂? 物理治療師教你拗柴處理方法

腳腕拗柴(又稱踝關節扭傷)是下肢最常見的重覆性傷害之一。高達40%的踝關節扭傷會發展成慢性症狀,包括疼痛、腫脹、不穩定和復發,更會涉及韌帶問題。這些症狀會持續至少12個月。重覆性拗柴大部分會直接影響運動表現及造成心理影響,症狀亦可能遺留多年,難以如常進行休閒活動,使生活品質下降。

目錄

常見拗柴的動作

  • 踩空或扭傷:通常是在跑步、跳躍或著地時,腳踝意外扭曲或過度活動導致拗柴,韌帶拉扯或撕裂。

  • 踩到凹陷處: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行走或運動時,腳踝會突然扭曲導致拗柴。

  • 急停或急轉彎:在高速奔跑時,如果要強行減速或急劇改變方向,腳踝會承受巨大扭力而容易拗柴。

  • 落地不當:在跳躍運動中,如籃球、排球等,如果落地姿勢不良,落地時腳踝承受過大衝擊力,也可能導致拗柴。

  • 肌肉力量不足:膝蓋、小腿或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在運動時無法穩定關節,增加拗柴風險。

1

拗柴後容易受傷的肌肉和韌帶

腓長肌、腓短肌、第三腓骨肌:當腳踝內翻時,如肌肉適時收縮,能夠卸力至肌肉,降低外側韌帶及關節受傷的風險。

小腿肌肉:當腳踝外翻時,如肌肉適時收縮,能夠卸力至肌肉,降低內側韌帶及關節受傷的風險。

腳踝外側韌帶:當腳踝內翻時,肌肉未能保護過大的扭力,外側韌帶有機會受到創傷而撕裂。

腳踝內側韌帶:當腳踝外翻時,肌肉未能保護過大的扭力,內側韌帶有機會受到創傷而撕裂。

距骨、舟狀骨、楔骨、骰骨脫位:腳踝因過大的扭力而受到創傷,腳踝的骨頭有機會因此而錯位。

Pictures 02 (2)

拗柴後距骨脫位

距骨在腳踝關節承所過大的扭力下,有機會造成脫位,向前向內移位。同一時間,連接在距骨的內外側韌帶亦會因此而受到拉扯。

在輕微扭傷骨頭未有錯位的情況下,撕裂的韌帶一般會在兩至三個星期左右恢復;但在骨頭錯位的情況下,縱使同是輕微撕裂的韌帶也有機會到半年一年仍有痛楚出現。

如何處理距骨脫位?

  • 放鬆緊繃的軟組織:減低附近肌肉及筋膜多餘的張力,如腓骨肌肉、小腿肌肉及足踝筋膜等,使下一步驟有足夠的操作空間。
  • 擺位復位:在筋膜鬆動的狀態下,輕壓距骨至正確位置,然後搖動腳掌。
 

拗柴後的急性及亞急性處理方法

運動受傷 急性期 (0-3天):PEACE

  • P:Protect 保護受傷部位的二次傷害,但非完全休息,應保留適量活動加速肌力的恢復。
  • E:Elevation 抬高受傷部位,高於心臟的水平,減少組織液的累積,幫助消腫。
  • A: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 避免消炎止痛藥物,保留適量的發炎反應,有助身體進行正常的組織修復
  • C:Compression 利用繃帶、壓力襪等方式給予外在壓力,可避免關節腫脹惡化。
  • E:Education 由專業的治療師提供正確的知識,在加快恢復活動的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運動受傷 亞急性期 (4-14天):LOVE

  • L:Load 盡早為受傷的軟組織給予適合的負重,這有利於軟組織的修復與重建
  • O:Optimism 保持樂觀正面的心態,避免因悲觀/恐懼的心態拖援組織的修復
  • V:Vascularisation 透過適量的身體活動,促進組織的血液回流及修復
  • E:Exercise 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幫助恢復受傷部位的活動幅度、肌力,以及本體感覺。 
  • 嚴重疼痛和腫脹:如果腳踝疼痛嚴重,即使是輕微扭傷,都應該照X光排除骨折的可能性。同時,如果腫脹在24小時內無法紓緩,也需要留意是否存在骨折。
  • 關節變形或不正常活動:如果腳踝關節出現變形或活動受限,例如無法正常活動或承重,就應該立即照X光檢查是否有骨折或嚴重韌帶損傷。
  • 無法正常行走:如果扭傷後無法正常行走或負重,即使疼痛和腫脹不太嚴重,也應當照X光檢查以確定沒有骨骼損傷。
  • 足夠的肌肉力量與反應
    • 加強腳踝、小腿和大腿的肌肉力量訓練,有助穩定關節
    • 訓練肌肉反應力,提高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
  • 良好的本身感覺及平衡力
    • 訓練本身感覺(肌肉韌帶對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
    • 做平衡訓練,如單腳站立、平板支撐等,增強平衡控制
  • 良好的運動姿勢
    • 注意跑步、跳躍等動作的落地姿勢,避免過度內外翻
    • 選擇合適的運動鞋款,提供足夠支撐和防護
    • 在有障礙的場地多加小心

薈元特點